查看原文
其他

《巨流河》|非著名铁岭人对20世纪中国苦难的记述。

齐邦媛 品卷一族
2024-12-10

中国小人物亲身经历过的20世纪的苦难


核心书摘:

流经铁岭的辽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,《巨流河》这本书的书名便来源于此。 

本书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跟随郭松龄兵谏军阀张作霖失败,被迫流亡,六岁的齐邦媛也跟着母亲离开东北故乡。此后的十七年大部分是战争岁月,齐邦媛和父母从南京、北平,跟着撤退的路线一路往西南逃,亲眼见证了这场苦难,直到1993年,齐邦媛才再度踏上大陆的土地,重返故乡。齐邦媛在《巨流河》的序言中写下她写这本书的初衷,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欧洲犹太人写他们悲伤的故事,日本人侵略惹来两颗原子弹也写个不休,而中国人自20世纪开始就是苦难交缠,却渐渐被湮没与遗忘。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的齐邦媛,心灵上刻满弹痕,她问自己:“六十年来,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祖国奋斗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?”于是80多岁高龄的齐邦媛,决心提笔写书,才最终有了《巨流河》这本书。

关于作者:

齐邦媛,台大荣誉教授,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、旧金山加州大学访问教授,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,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。

学什么:

1、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?

2、这些事对小人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?

一、漂泊的童年

1924年元宵节,齐邦媛出生在辽宁。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生了病,所以齐邦媛先天气血不足,快满周岁时,得了一场病,差点死掉,是一名医生救了她,并给她起名齐邦媛。

齐家在辽宁铁岭一带是望族,齐邦媛的祖父齐鹏大追随奉系军阀头领张作霖20多年。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,早年留学德国学习哲学,回国后却参加了郭松龄的反对张作霖的队伍。1925年,郭松龄兵变失败被杀后,张作霖顾念旧情没有杀齐鹏大,齐世英一直在被追杀。为了避免家人遭受报复,齐世英流亡日本,年幼的齐邦媛和哥哥则跟随母亲逃到一个小山村的亲戚家避难。

为了躲避搜捕,齐邦媛和母亲在乡下待了4年。有一天早上,外公突然带来父亲齐世英的消息,说他人在南京。母亲决定带着儿女去南京和齐世英团聚,她们娘仨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,来到南京,失散多年的一家人终于团聚。

到了南京后,6岁的齐邦媛就被送到附近小学读书,但在她10岁那年夏天,齐邦媛突然咳嗽得厉害,检查发现是得了严重的肺病,需要去北平治疗。于是齐世英撇下工作,带着女儿来到北平治疗。

1935年,齐邦媛11岁,身体稍微康复后她再次回到南京,就读于中山中学。但一年半后,抗日战争暴发,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,日军逼近南京。1937年11月,齐邦媛和家人随同中山中学的师生,向后方撤离,在半个中国的土地上颠沛流离,吃尽了饥寒之苦,逃亡途中,齐邦媛只有18个月大的妹妹齐静媛病死。

南京沦陷后,齐邦媛被迫再随师生队伍,徒步转移到湖南湘潭县的永丰镇,但仅仅一个学期后,广州沦陷,长沙告急,齐邦媛只能再次踏上流亡之旅,跟随师生队伍到达桂林。后来广西的局势趋紧,她们又从桂林到柳州,到怀远,到贵州,最后终于到达重庆,暂居在自流井静宁寺。虽然一直在逃亡中,战争和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,但学校永远带着足够的各科教科书和教学仪器设备,齐邦媛也一直没有中断学习。

二、“中国不亡,有我!”

1938年11月,在离开南京整整一年,跑遍大半个中国后,齐邦媛入读张伯苓创建的南开中学重庆分校。在南开中学的6年时光,让她齐邦媛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,奠定了她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。

1938年,日本占领东北后,以天津日租界为基地,向华北伸出侵略的魔掌,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知道局势危机,天津沦陷只是早晚的问题,于是提前在重庆沙坪坝建好了分校。抗日战争开始后,南开成为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,但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信念重建的学校。齐邦媛就读的这所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难的八年中,教育了数万青年,每个人都听过张校长激动地喊出那句口号:“国不亡,有我!”每个南开学子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续。

张伯苓13岁时考上了晚清政府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,1894年,张伯苓从学堂毕业时,正值中日甲午战争,他目睹了山东威海卫上空“三换国旗”的悲剧。张伯苓痛定思痛,觉得中国的未来在于教育,于是前后奔波数十年,开创南开。天津南开被炸毁后,蒋介石将南开与北大、清华合并为西南联大,在昆明设校,成为抗战期间中国最好的大学。

除了张伯苓校长外,南开的老师们也给齐邦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重庆南开分校建立起来后,很多优秀的老师受到张伯苓校长的号召,来到南开,在众多优秀的老师中,影响齐邦媛最深的是语文老师孟志荪先生。

南开中学的语文教科书主编就是孟志荪,他创编的教材对中学生来说难度很大,放到现在大约相当于中文系本科生的水平。在孟老师的教导下,齐邦媛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。

南开的老师,用任何时代的标准来看,都是一群最优秀的园丁,像孟志荪这样对学生有极大影响的老师不止一个,比如教化学的郑老师,教物理的魏荣爵老师等等。

至今南开校园里还流传着这些名师当年因材施教的故事,这也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80多岁的齐邦媛,在写《巨流河》这本书的时候,还念念不忘地谈起她的恩师们了。

三、永远的白月光

高三临毕业时,心高气傲的齐邦媛在填报大学志愿时,只填了三个志愿,分别是西南联大哲学系、武汉大学哲学系以及西南联大外文系。当时她的恩师孟志荪先生劝她读中文系,但执拗的齐邦媛并没有听。

当年的学生准备高考要远比现在还辛苦。联考的日期是七月份,七月份的重庆热得像火炉,当时学校里也没有空调、电扇之类的东西,连桌椅都晒得发烫,可学生们还是通宵达旦地学习。在那段艰辛枯燥的日子里,张大飞的来信成为齐邦媛心里唯一的期待和慰藉。

张大飞原名张乃昌,也是辽宁人。他的父亲张凤歧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初担任沈阳警察局局长,因为接济放走不少地下抗日工作者,被日本人活活烧死。张大飞独自跑到北平投靠叔叔,他一心想着学习报国,进入报国寺国立中山中学学习。

国立中山中学是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创办的。抗争暴发后,齐世英本想回到故乡辽宁支援抗日,却发现时局困顿,自己在东北能做的事情很少。在朋友的劝说下,齐世英回到北平,成立了“东北青年教育救济处”,专门收留救济那些从东北逃出来的青年。

后来,齐世英从民国“行政院”申请了五万大洋,在北平成立了国立中山中学,招收了大约两千名初一到高三的东北流亡学生,齐邦媛的哥哥齐振一和张大飞也在其中。后来因为战局恶化,国立中山中学被迫迁到南京。

张大飞来到南京后,每个星期六中午都会跟着齐振一来齐家吃饭。当时齐家为了照顾流亡在外的东北青年,会经常招待孩子们来家里吃面,齐邦媛的母亲给了这些失去故乡的孩子们妈妈一样的温暖。

当时只有12岁的齐邦媛就这样与张大飞相识,并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淞沪会战失利后,齐邦媛随着中山中学一起逃亡,张大飞立场报效祖国,报考了杭州笕桥航校,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,参加了重庆上空的保卫战,他会在空余时间用航空信纸给齐邦媛写信,他们两人通过信件诚挚、纯洁地分享彼此的成长经验。

由于张大飞在重庆保卫战中表现出色,1941年,他被派往美国受训,成为第一批赴美受训的中国空军飞行员,第二年,张大飞从美国学成归国,加入了由陈纳德指挥的“飞虎队”。

1943年4月,正在辛苦备考的齐邦媛在学校里见到了特意赶过来看望她的张大飞。张大飞是因为部队调防在重庆换机,才有机会来看齐邦媛的,在他们就要分手的时候,天下起了大雨,张大飞拉着齐邦媛跑到屋檐下站住,把齐邦媛拢进自己的大雨衣里。隔着军装,齐邦媛能听见张大飞如鼓声般的心跳,但张大飞松开手叫齐邦媛快回宿舍,他说:“我必须走了。”大雨中,齐邦媛看到张大飞半跑到门口,上车疾驰而去,那是俩人的最后一次见面。

两年后,张大飞在空战中为掩护友机不幸阵亡,他好像预感到自己会牺牲一样,在上战场前,给齐邦媛的哥哥齐振一留下一封信和一个很大的包裹。

那是一封诀别的信,是一个26岁青年与他有限的往事告别的信。张大飞在信中写道:“振一,你收到此信时,我已经死了……感谢你这些年来给我的友谊,感谢妈妈这些年对我的慈爱关怀……也请你原谅我对邦媛的感情,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……这8年来,她的信是我最大的安慰,我一直告诉自己,我和她只能是兄妹之情,否则,我死了会害她,我活着也是害她。以我这必死之身,怎能对她说‘我爱你’呢?请你劝邦媛忘了我吧,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。”

齐邦媛看到书桌上那个深绿色的军邮包时,泪如雨下,两天后才鼓起勇气打开那邮包,那里面全是她写给张大飞的信,信还按照年份仔细地排好,从1938年到1944年,一个少女在残酷战争中成长的心路历程,详详细细地记录在那一百封信中。

一个月后,日本投降。全国上下欢呼雀跃,无数人涌上街头,相拥庆祝,唯独齐邦媛在昏天黑地的痛哭中,度过了那个胜利夜。从那以后,她再也没有提过张大飞的名字。

四、风雨台湾

1945年,蒋介石违背民意,发动内战。

1947年,齐邦媛从武汉大学毕业,准备去上海找份谋生的工作,但此时中国内战已经白热化,整个中国都处在非左必右的政治旋涡中。

正当齐邦媛不知该何去何从的时候,父亲的好友、著名地质学家马廷英先生到她家中拜访,交谈中提到台湾大学正在招聘老师,齐邦媛期待能有一片新天地,暂时忘记多年的迁徙动荡和国内纷扰。于是在1947年9月下旬,齐邦媛跟随马廷英前往台湾,父亲给她买的是双程票,本意是想让她到台湾看看就回来,没想到这竟是一条不归路。

齐邦媛到台湾后,在台湾大学外文系任助教,期间暂住在马家。一年后,齐邦媛参加了武汉大学旅台校友会,在会上她遇见了罗裕昌。校友会后三四天,罗裕昌就拉着另一个武大学长到马家来找齐邦媛,齐邦媛起初没有在意,但发现罗裕昌第二个星期又来了,还邀请她一起出去玩,这时候齐邦媛才回过神来。没过多久,两个人就自然而然地在一起了,这中间没有刻骨铭心的遭遇,只有细水长流的陪伴。比起张大飞,齐邦媛在罗裕昌身上所用的笔墨明显少得多,也平淡得多,也许他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的合适的人。齐邦媛自己也说,不奢求寻找“唯一契合的灵魂”,爱情就是报团取暖,是两个人在险恶世间的相互拯救。

1948年8月,齐邦媛和罗裕昌返回上海,10月在父母亲朋的见证下成婚。婚后不久,两人就重返台湾。

回到台湾后,齐邦媛到台中一中当了一名英语老师,除了教学,她还做过口译,还去美国专门进修英美文学,之后进入中兴大学教书,后来跟随丈夫的工作迁往中国台北。

在中国台北期间,齐邦媛曾经组织了一大批优秀的译者翻译《中国现代文学选集》,将一大批优秀的中文作者介绍到海外,并参与了国文教科书的改革,将中学在大陆学到的那些读书心得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当中。齐邦媛说,她喜欢教书,喜欢那种走进课堂时,学生们用一双双眼睛渴望地看着她的感觉,她投入大量精力备课,琢磨如何把课上得有趣,让学生学得更扎实。

在台湾,齐邦媛有着“永远的齐老师”之称,她从23岁应聘到台湾大学外文系任助教开始,毕生从事教育工作,真正是桃李满天下。

齐邦媛在两岸开放探亲后,回过东北三次,2001年她回到沈阳,为复建的东北中山中学捐赠一个图书馆。那一次,她特地从沈阳来到大连,连着两天,一个人坐在海边往南眺望台湾,心里盛满近一个世纪的漂泊滋味。

在《巨流河》这本书的结尾,齐邦媛写道:“望着渤海流入黄海,再流进东海,融入浩瀚的太平洋,两千多公里航行到台湾。绕过全岛到南端的鹅銮鼻,灯塔下面数里即是哑口海,海湾湛蓝,静美,据说风浪到此音灭声消。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。”

结语

以上就是《巨流河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。

在齐邦媛一生最爱的古罗马史诗《埃涅阿斯纪》中,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攻破后,英雄埃涅阿斯率众移民奋战,战胜一切艰难险阻,最后到达命中注定的台伯河,建立罗马帝国基业。对于齐邦媛来说,这似乎是她半生漂泊的写照。她没有像英雄那样浴血奋战,但流亡时家国始终在身后的情愫却一模一样。她在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,才将自己一生经历写成回忆录《巨流河》,从出生地巨流河写到台湾南端的垭口海,一个人,几个家庭,埋藏着一整个世纪的巨大伤悲。

最后,所有的颠沛流离,所有的风雨飘摇,都由大江流向大海,“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。”

【编辑:Stan】

相关内容:

【重返民国系列】《张作霖大传》|从绿林草莽到陆海军大元帅。

【党建读书会】《抗日战争(第一卷)》(加字重发)

【党建读书会】《抗日战争(第二卷)》

【党建读书会】《抗日战争(第三卷)》(加字重发)

【小说】《人生海海》|如何透过人性的荒唐与高尚,理解一段非典型的英雄主义。

【诺奖文学】《大地》(上)|这片土地,埋葬了我好端端的前半生。

【诺奖文学】《大地》(下)|这片土地,埋葬了我好端端的前半生。

《这辈子》|如何见证小人物背后的时代变迁?

【小说】《活着》|自己的路是自己走的,脚上的泡是自己打的?

【小说】《蛙》|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。

《秋园》|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。

上次推送内容:

《王安石传》|梁启超先生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王安石。

【严选好书】人人必学的经济学基础知识。

《餐巾纸的背面》|如何用PPT之外的手段表达你的观点?

【大咖讲书】《正念生活,减压之道》读书会(二)心理和生理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

本次推送:

《巨流河》|非著名铁岭人对20世纪中国苦难的记述。

【严选好书】心理学家没说明的真相:你的努力,正在让你走向平庸。

《决断力》|决策当然不能拍脑门,应该怎么办?

【听读史记学管理】春申君列传|庸人利智令昏,克制私欲才是长久之道。

下次推送:

《相约星期二》|如何坦然地面对逝去?

【严选好书】一分钟看到本质VS半辈子看到本质的区别。

《免费:商业的未来》|“免费”的模式如何赚钱。

【大咖讲书】《正念生活,减压之道》读书会(三)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。

(语音、文字、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,老农整理)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品卷一族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